橡胶一词在印第安语中意为“流泪的树”。传说很早之前,印第安人就会将橡胶涂抹到斗篷上来防雨。1822年,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城,有一位叫做麦金托什的化工厂老板,在工作时不小心将一些橡胶液滴到了衣服上。他急忙用手去抹,结果橡胶汁越擦越向外延展,覆盖住了一大块衣服,而且还粘得很牢固,根本擦不干净。下班路上下起大雨,麦金托什冒雨跑回家。他虽然全身湿透,但唯独那块沾了橡胶的衣服没有湿。于是,他第二天就试着把自己的衣服全部涂上橡胶液,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件橡胶雨衣。
后来,麦金托什继续研制并改良了他的防水雨衣。他将提炼焦油过程中的副产品石脑油,与橡胶混合并加热,得到一种稀薄透明的防水材料。他将这种材料涂在两片布料之间,再用滚筒把布料压合在一起。这样就得到了既能弯曲变形、又能防水的新型双层织物。麦金托什的这种橡胶雨衣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还为这种面料申请了技术专利。
但是麦金托什在向成衣工厂推荐他的面料时,却处处碰壁。原因是石脑油的味道太刺激了,让人难以接受。为了转变局面,麦金托什接受了伦敦同行汉考克的建议,在配料中少一些石脑油,多一些松脂,这样做出来的橡胶布料就更好处理,难闻的味道也得到了改善。1831年,汉考克成为了麦金托什的合作伙伴,一起研发更好的雨衣布料。紧接着,在1844年,他们两人又通过“橡胶硫化”技术,让橡胶雨衣的布料不易折断,不会变黏,还具有了更好的弹性、耐热性和拉伸强度。同时他们也决定不再向其他厂商出售布料,而是自己建厂来剪裁、生产麦克金托什雨衣。
就这样,凭借对于橡胶雨衣的执着追求,他们生产的“麦克金托什”雨衣,在1880年代成为欧洲最广为人知的雨衣品牌。直到今天,英语单词“麦克金托什”(mackintosh),就是专门指代“用防水布料制成的雨衣”。
雨衣的新用途
一战时期堑壕战盛行,英国士兵经常冒雨在壕沟中作战,如果穿普通雨衣势必会影响部队的行军作战,可不穿又易使士兵着凉生病,影响部队战斗力。此时,英国政府给士兵配备了一种新式服装用来防风防雨,这种制服面料采用的是华达呢。其纤维织得非常密,有很好的防水性,透气性也比油布好,没有蜡油或橡胶的异味,也不像橡胶雨衣那样僵硬,更关键的是价格便宜,在物资紧缺的战争时期,这样的设计自然比贵重的羊毛防水衣更受青睐。战争结束后,政府将这种风雨衣作为军用物资出售给民众,这一军队风格的外套从此平民化,迅速成为当时的潮流服装。
但风雨衣真正的流行应当归功于电影作品,在电影明星经典造型的加持下,风雨衣继续走俏,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中男女主角身着风雨衣的造型,塑造了人们心中难忘的回忆;还有《魂断蓝桥》《蒂凡尼的早餐》等电影中,主人公都有身穿风雨衣在雨中漫步的片段,更让风雨衣成为时尚。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避雨场所和防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宽松肥大的雨衣似乎已变成雨季里的鸡肋,人们更愿意举着轻便亮丽的雨伞出行。进入21世纪后,大街上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人逐渐增多,解放双手的雨衣再度流行起来。在日本,单手撑伞骑行是违法行为,于是设计师改良了雨衣的颜色、材质和款式,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雨衣也成了街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后来,还有日本设计师结合雨伞和雨衣的特性做成“二合一雨具”,二者可自由切换功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美国一家公司还曾经在法国纺织品展览会上展出过一种遇水可发光的塑料雨衣,以尼龙为基体材料,外表面涂有聚氯乙烯涂层,在背面和袖子上装有雨水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内置电子装置和雨衣前面的电导发光板连接,当雨水珠碰到其中的一个传感器时,雨衣前面相应的灯就会闪亮,使人们在雨中漫步更具有情调。哥本哈根一家设计研究院的研究员设计的雨衣,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而且雨衣上还设置了一连串的小管,用来收集雨水并将其直接过滤净化为饮用水,穿着者可以直接通过胸前的引水管饮用,适合那些长途跋涉中遇雨缺乏饮用水的背包客。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9560.html
来源:贤集网